俗话说“无酒不成席”,早年间,老北京市面上没有瓶装酒,大家请客都要到街上的酒铺里打散酒,俗称“零打”或“散打”,酒铺里有几个大酒缸,盛着京城各路有名的烧酒,打酒用木制或竹制的酒墩子,有大有小,一两的,二两的,半斤的,保准不缺斤短两。当时街面上卖的的就牛栏山东路烧酒(即牛栏山二锅头酒),因为口感地道,喝着得劲儿,格外受北京人的青睐。无论是在家小酌,还是在四合院里、胡同老槐树下,人们把酒言欢时都喜欢用它。
三五好友聚餐,离不开这二锅头。一瓶酒打开,将酒分倒在几个杯子里就开喝。有的是豪饮,几口酒下肚,话就多了;有的是浅尝,慢慢喝,细细聊。这种情景在北京城的小酒铺里触目皆是。大家知道,老北京人有两大嗜好,一是泡茶馆,二是下酒铺。会个朋友或自己休闲,都愿意到那小酒铺去。二三两酒、一盘花生米,喝着聊着,而这酒大都是二锅头。
对这一点,小酒铺的老板心里“门清”,每天上板关门后,要办的一件事就是查看铺里的二锅头还剩多少。不多快没了,赶紧让伙计们去上货,就怕第二天一开张“断了顿”。那可是影响酒铺声誉的大事,马虎不得,而且也对不起常来酒铺喝酒的人呐!
老北京与二锅头不能不说的故事
另外,牛栏山二锅头瓶装有着携带方便的优点。过去在北京城里有不少拉三轮车的车夫,他们买上一瓶往怀里一揣就干活儿去了。在路上,冷了,或累了,拿出来拧开盖喝上几口,很解决问题。有个老街坊赵大爷,是拉三轮车的,每天收工回来洗涮一番之后就坐在那小饭桌前。吃什么饭,他不在意;心里只惦记着那二锅头酒。他老伴明白他的那点心思,早早先把酒瓶、酒盅摆在桌上。俗话说“看菜喝酒”,但赵大爷却不是,喝酒的时候,只要有点咸菜就行。啃口咸菜,喝一大口酒,有滋有味。喝完酒吃上一碗炸酱面,然后就开始摆弄他那老烟袋,整个一个滋润!由此也有人说,这二锅头酒,无论是酒的质量还是瓶装,对咱的心思,是咱老百姓的酒。
值得一提的是,牛栏山二锅头不仅仅是民酒,更是好酒,不仅平民钟爱,达官显贵也喜爱有加。清末,二锅头已传遍北京,颇受文人墨客赞誉。民国10年(1921年)左右,徐水县县长吴延祁《刘伶孤冢》诗中赞道,“自古人才千载恨,至今甘醴二锅头。”将二锅头比作甘醴,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了。如今,源于北京地域的地产酒现已经通行,不管是老百姓桌上几块钱一大瓶的小酒,还是今天的商务酒会、甚至国家宴请外国友人,二锅头都是席间佳酿。
老北京与二锅头不能不说的故事
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中,也经常出现牛栏山二锅头的身影。二锅头以其深入人心的亲民形象,从民间走向了小荧屏、大荧幕,逐渐传播开去,成为了大众心中无可替代的白酒经典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