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同里的老北京人见面都这么打招呼
“您吃了吗您吶?”
“今儿没来两盅儿?”
”今儿晚上整两口了没?“
过去吃饭的时候,老家儿里尤其是男同志,都爱来上一盅,就着花生米拍黄瓜,咂摸着味儿吃一顿饭。
在过去都是散打白酒,小竹筒来一两。一般都是小辈儿负责打酒,到街口的合作社去买,一般还都是二锅头。
大家都说,北京人爱喝二锅头,那是因为那时候茅台、五粮液太高端,不是咱们平头老百姓喝得起的,所以二锅头成了咱们普通老饭桌上的"常客"。
说到这二锅头,也许您经常喝,但您知道它是怎么酿出来吗?
在我的记忆力,小时候经常问长辈,这白酒为什么叫二锅头呀?
曾经还傻傻的想,是不是还有一锅头,三锅头,四锅头呢?
其实,小时候的凭空猜测还真有那么点门道!
一锅头:蒸出来的锅,有杂质,且味儿不纯。
二锅头:蒸出来的第二锅,干烈纯,度数高,佳品。
三锅头:蒸出来的第三锅,度数低酒味儿淡。
所以这第二锅酒被称为上品,这就是二锅头的来历。
要说这二锅头,记忆深刻的几个片段是:
片段1.小时候用筷子沾酒喝
想当年家里老家儿把我抱在腿上吃饭,抽不冷子的就会拿着筷子沾一点,放在嘴边让我舔舔。
小孩儿不懂事也新鲜,舔完了个反应就是“辣 辣”。紧接着老家儿就会夹一个花生豆,放到我嘴边儿。
片段2.受伤用二锅头
小时候淘气,那会儿又住在平房,磕磕碰碰难免。一到夏天,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有一个固定的特点,膝盖那儿总是红一块儿紫一块儿,那是磕了碰了家长给上的红药水紫药水,也有不少人家直接上二锅头。
自己在家受了伤如果赶上家里大人不在家,我就用老爸备着喝的二锅头自己,沙疼沙疼的,疼的我直打机灵,等老爸下班回家看见酒少了,我还得一顿数落。
片段3.发烧全身抹
依稀记着小时候发烧,那时候不讲究吃药,只要发烧先拿大棉被一盖,捂出一身汗就好了。
但是在捂汗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,就是家大人会把二锅头倒在手心上,给搓手心和脚心,等搓的脚底板倍儿烫倍儿烫,再捂着被子一睡,第二天十有八九就好了。